咨询热线
13601876610
ARTICLE/ 技术文章
首页  >  技术文章  >  氢气生物学方面相关的疑问解答

氢气生物学方面相关的疑问解答

发布时间:2015-01-15浏览:1631次
   氢气生物学研究发展迅速,目前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发表过相关方面的文献,氢气可治疗的疾病类型已经达到70多种,在研究对象上有细胞学研究、器官水平的研究和整体动物研究。氢气生物学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应用,也有很多人对于氢气生物学有很多疑问,本文就这些疑问简单的整理总结了相关回答。本文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1、目前很多发布的文献,都显示了氢气的神奇的效果。但是,多数研究中,给氢气的方式并不一致,有的是口服饮用氢气,有的是腹腔给予,有的是呼吸道给予。那么这些给的方法之间有什么什么差别?这个有没有人研究?

  回答:关于给氢气的方式,zui早是采用呼吸,后来有日本学者使用口服饮用,我们开始使用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这些方法都证明是有效的手段。给药方法主要区别是体内氢气水平的变化规律不同,从理论上看,呼吸的方式是缓慢逐渐升高,zui终可以达到一个平衡。注射的方法主要决定于吸收速度,静脉注射的浓度会立刻升高,然后迅速下降。腹腔的吸收会慢一些,升高需要一点时间,但规律与静脉注射类似。口服饮用的速度更慢一些。去年在参加日本的学术会议时,有一个学者就这些方式进行了分析,基本符合上述规律,他们提出从维持比较高的血液氢气浓度角度考虑,腹腔注射是的。

  2、呼吸道给的浓度、腹腔给予的量、口服的量以及这三者的浓度到底是怎么选择的?服用的时间的长短?很少看见有关于量效关系的文章,为什么不做呢?只有这样,才可以从药代动力学来分析这个神奇的药物。

  回答:呼吸给的浓度主要考虑限制在爆炸浓度(4.7%),当然肯定需要进行大量预试验确定效果,日本*篇论文是1、2、4%,后来的浓度基本都是参考这个。1975年《科学》报道氢气对恶性肿瘤是采用高压氢气(浓度98%,氧气2%),主要是希望zui大限度提高给氢气的量。

  喝水和注射液浓度一般都是选择纯氢气的饱和浓度,然后根据体积来调整给氢气的量,因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应尽量多给氢气才更有效果,很少有进行小剂量研究的,但也有学者采用饱和浓度的1/20,并发现对巴金森病有一定效果,甚至有消息透露说氢气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能对大肠内细菌产氢气有抑制效应,因此健康人不适合长期使用高浓度氢气水。关于药代的研究确实没有,因为现在氢气医学正处在研究圈地阶段和兴趣驱动阶段,主要是发现新的疾病类型为主,进行药代的研究当然也很重要,但有费力不讨好的味道,因为毕竟现在氢气并不是药物,将来这个方面的研究会大量出现的。

  3、剂量增加后或者长期使用后,可以发现不良反应,这也是及其重要的,我们可不愿意看到神奇的药物有致命的不良反应?

  回答:任何有效的药物都有可能有不良反应,氢气也不例外,我个人和一些朋友的体会是长期使用(超过1年)会感觉效果越来越不理想。应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确定是否长期使用会有不良效果,不良作用的确定从一定意义上也可证明氢气的效应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我希望能证明这个效应。

  4、你们的氢气盐水里面的氢气浓度是怎么确定的?

  回答:常用方法是将水中氢气释放出来,然后测定氢气的浓度换算成浓度。

  5、为什么日本的研究多采用口服氢气水?

  回答:从2000年以后,日本国内就有多家制备氢气水的公司,这些公司一般给科研单位免费提供氢气水用于实验。日本医科大学太田教授实验室内就有许多这样的产品,他们给动物喝,许多研究人员自己也喝。

  6、关于机制,大家的研究貌似都比较统一,就但单纯地认为抗氧化和抗炎。我的直觉是肯定有其他的作用机制?而这是很重要的,可大家现在多数文章只是做现象和效果,并没有把重心转移到不良反应以及具体机制?抗炎本身就有复杂的机制,这中间还牵涉复杂的免疫现象,我想至少以后的研究这些是不可避免的。

  回答:机制的研究虽然说是抗氧化和抗炎,但这些都是现象归纳的说法,并没有详细的分子过程,比如氢气到底与什么分子发生了什么样的调节作用。只从中和活性氧的角度不能*解释氢气的效应,我个人很同意的你的直觉,具体机制是氢气生物学研究目前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问题。

联系电话:
021-67632300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访问手机站扫一扫访问手机站
访问手机站